中国平头网论坛

 找回密码
 真实email注册
搜索
查看: 4556|回复: 1

乡村理发师杂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5 1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乡下已经没有了遛乡串巷的理发师。
   
       我问二哥。二哥说,原因恐怕很多,我也说不清。如今的乡下人有几个还是真正的乡下人呢?再没人窝在一亩三分地上,青年人不是出外打工,就是进了乡镇企业板材厂,哪有人在家理发?再说现在的发型发式翻新多快,如今的青年人谁不讲时髦、讲卫生?咱那时的理发多龌龊,多窝囊?
   
      二哥山林,当年可是有名的乡村理发师。他得到的是名师真传,手艺精,服务好,是青年一代理发师的代表。前后两村的青年人理发都找他。那时我在乡下中学,我们学校教师的每月理发费,多半都落入了二哥的腰包。
   
       有副玩笑式的对联,说理发“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也确乎是在“顶上”下“功夫”,而这“顶上功夫”却也千差万别,大有高下之分。二哥的手艺堪称“顶上”,他剪分头,推平头,做背头、转头、高平头,无一不精。尤其是做高平头堪称一绝。高平头,当年称“青年头”,发型式样类似于今天的“板寸”,究竟有无差别我也说不准,做好后,发丝根根不乱,发型有棱有角,顶平侧直,方中有圆,圆中有方。青年人理此发型,尤显精神干练。
      
        当年的二哥,还蛮有服务意识。发理好后,他还总按老传统,给顾客挖耳、按顶、揉肩、捶背,老年人还就喜好他这一手,说平时有个肩酸背疼的,经他捶捏捶捏,顿时觉得轻松舒坦。二哥毕竟是青年人,讲点卫生,白罩单总洗得干干净净的,毛巾他也准备两块,脸盆也擦得铮亮,洗头时也舍得用碱。理完后还用干毛巾擦干头发,再梳理齐整,脖颈上落的碎发,用小刷子一一打扫干净,再敷上一点粉,使人觉得干爽舒适。这一点又投合了青年人的喜好。
   
        二哥当年理发确是大受欢迎的。可惜的是,他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一行,只能是撮早带晚、阴雨天、农闲时干点,带有业余性质。不然的话,不夸张地说,二哥准能脱离“匠气”,成为“大师”。
    二哥理发期间有两桩心愿终究没有实现。现在看来那都是微不足道的了,可在那时却实现不了。
   
        一桩是,二哥看到镇上有些理发师农忙时没了生意,就骑了自行车遛乡串巷。用上了自行车,“剃头挑子”虽然不成“挑子”了,但方便得很。二哥想买自行车,丢了扁担,加快遛乡串巷的速度。但想了多少年,终究也没有买得起,连骑自行车也没学会。因为那时候自行车金贵,宝贝蛋似的,自己没有,又哪里借车学去?
   
        还有一个愿望是,想搞一间理发店,终究也没有办成。他曾在南大路边,用高粱秸夹了一间五六平方的“芦芭帐子屋”。用几根木棍作屋架,高粱秸夹成的帐子糊上泥巴做墙,麦草缮顶。要建实墙实壁的一间屋做理发铺,一来生产队不给地皮,二来自己也没有那个资金,建不起。再说,二哥又是青年劳力,早晚抽空遛遛乡还可以,要指行为业干理发,队里也不允许。二哥的“芦芭帐子屋”的理发店,也只是一早一晚、阴雨天开张。前后开张不到半个月,不知怎么的,就让孩子们一把火烧了,就再也没建。
   
       二哥的理发生涯中,还有一件遗憾事。
    那次给祥英的儿子剃周年头,二哥心想祥英这么大了生了个末嘎儿子,肯定娇气,就自作主张在脑后给留了个“羊尾巴”。闹着玩的留下的,以后就不能剃掉了。本地风俗,孩子娇气,就留个“羊尾巴”。留到十二岁时,舅舅要买只羊来,要公不要母,才能剃掉后脖根上的“尾巴”,这才皆大欢喜。有的人家还大摆酒席庆贺一番。祥英儿子的留头,是随意性的,没事先和他舅舅打招呼。谁知,留到十二岁时,祥英去向弟弟要羊,没给。两家不是“皆大欢喜”,却大吵了一架,闹翻了脸,多少年都没搭腔。
    二哥说过:越琢磨越觉得无味得很。真想不到会这样,当初就不该开那个玩笑,都怨我!

    山林哥的师傅是他的亲娘舅柳树伦。柳树伦表叔是我们乡下方圆七八里知名的理发师。
    树伦表叔是科班出身,得过名师传授。他原在大黄山煤矿服务社工作,在那“七级工八级工,不如社员一沟葱”的困难时期,放弃了工作回到了家乡。谁知转眼间农村的状况却一天糟似一天,不得已他也只好又拾掇起了理发手艺。
   
       树伦叔的手艺自不必说,他做的活要式样有式样,要精神有精神。他会做多种发型,连烫发都会,只是乡下没人烫发,我们没有机会欣赏他做的烫发。可大家都佩服他的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他可以根据人的头型、脸膛选做发型,使三者适应,别有一番风韵。我也最喜欢让他理发,他那用热水特意浴出来的长指甲,搔头皮时痒酥酥的好受,痛快极了。他用推剪时,节奏不紧不慢,张弛有度,咔喳声中,碎发纷纷落地,一时间人似乎就神清气爽起来。
    树伦叔有两大脾气,一是理起发来就会大吹大擂,也难免吹几句牛。我的许多理发行业的有关知识,大都听自他的大吹大擂。
   
       他说理发时的刀功练到家了,刮光头时,就能从前额下刀,按住了,一刀刮到了脑后,干干净净,不要回刀,他自己就能,不信,谁可以试试。可是哪个又敢试呢?他还讲,刀有刀法,剃后脖梗茸发只用三刀,左一刀,右一刀,最后当中一刀,干干净净。光脸也是有数的,九九八十一刀。多用一刀,少用一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0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乡村理发师杂记

"尤其是做高平头堪称一绝。高平头,当年称“青年头”,发型式样类似于今天的“板寸”,究竟有无差别我也说不准,做好后,发丝根根不乱,发型有棱有角,顶平侧直,方中有圆,圆中有方。青年人理此发型,尤显精神干练。"------good!!


他说理发时的刀功练到家了,刮光头时,就能从前额下刀,按住了,一刀刮到了脑后,干干净净,不要回刀-----bett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真实email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平头网论坛

GMT+8, 2025-2-23 07:09 , Processed in 0.06997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