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头网论坛

 找回密码
 真实email注册
搜索
查看: 4899|回复: 1

顶上风光需“耕耘” 三十年前没“噱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30 1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顶上风光需“耕耘” 三十年前没“噱头”
   
  说起剃头,那是我们过去的通俗叫法,其标准的名称应是理发。看现在城市里的发廊、发型设计中心或美容中心等多过饭店银行,可见老百姓对仪表问题日渐重视的程度。但在早些时候,剃头却是最无须讲究的事儿,大多都是家庭内部或是左邻右舍互相帮忙、随便弄弄的手艺。
   
  尽管过去上海人有句话叫“噱头,噱头”,关键就在头上。可要是放在三十年前,上海人的头还是不敢太“噱”。如果那时谁有事没事都把头抹油吹风、搞得很靓,那肯定“严重沾染了资产阶级习气”,是要受到批判的。也许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克勒”,会有“头发油光光,皮鞋雪雪亮”的作派,但到了六、七十年年代,都不敢造次而有所收敛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谁都清楚,“油头粉面”和“流里流气”,基本是划等号的。
   
  因此,剃头也就成了当时大家都无须讲究的事,大多也是家庭内部或是左邻右舍随便对付一下就解决的问题,既省钱又省事,而且还符合“时代标准”。实在无人帮忙,那时几乎每条弄堂都有的剃头摊也能解决,成人一毛,孩童五分,收费极其低廉。没啥特别的事,还有谁会去理发店呢?
   
  有道是“环境造人”此话一点不假。笔者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才读小学三年级时就学会了理发。记得最初让我小试身手的是一位同班同学,也算是邻居,两家仅隔着一条小弄而已。那一阶段我俩正好关系热络,看在“铁哥们”的份上,他同意了我的请求。由于是“牛刀”初试,所以那把剃头推子握在手中总是不听使唤,抖抖豁豁、修修补补剃了好多时,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但头发还是一棱一棱的就是搞不平。回去后那同学遭到了他父母的责骂,我也感到了很歉疚,那时正好兴“农业学大寨”,邻居们都讥笑我剃的头像“大寨梯田”。但自从那次失败后,再经历了几次,我也就渐渐掌握了剃头的技巧。
   
  曾在别人头上“试刀”,我自己的头也一样被人家当过“试验品”。一次母亲见我的头发太长,便强行将我按在椅上要剪。无奈她的剪技或许能应付一下女孩的头发,但根本不适应男子的发型,七剪八剪后,遭到我强烈的“反抗”!无奈,母亲只得临时找了弄堂里一个也是刚学的大哥帮我继续剃,可这位仁兄也不行,本想替我理一个“板刷头”,但却剃得坑坑洼洼,白一块黑一块的难看之极!要知道画画是越描越黑,而头发则是越剃越短,两者都是愈往后愈难弥补。母亲一旁也实在看不下去了,只好再请一位摆剃头摊的老伯出场,寄希望他能收拾“残局”。不料那老头左右把住我的头看了老半天,却苦笑地表示也“无力回天”了。结果,那次的我就索性剃了个光头!
   
  换了今天,光头或许很“酷”,可当时,光头可不是个好“预兆”。幸好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尽管如此,出门在外依然需要戴顶破帽“遮掩”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3 09: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顶上风光需“耕耘” 三十年前没“噱头”

不错,支持!!

什么时候LZ的儿子的头,也让我尝试理一下。。。。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真实email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平头网论坛

GMT+8, 2025-2-22 16:48 , Processed in 0.14312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