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头网论坛

 找回密码
 真实email注册
搜索
查看: 5436|回复: 1

旧式理发店最后的“阵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4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张椅子、几把剪刀、一条牛皮——多年前理发店里的景象,很多人都还记得。如今,这种旧式理发店在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取而代之的是“美发店”之类的现代称谓。日前,记者在深圳光明农贸市场附近小巷里发现了一家旧式理发店,尽管生意远没有从前红火,但小店店主仍坚守“阵地”,固执地保留着几十年前的理发风格。     传统理发曾经很吃香
    这家理发店在周围林立的高楼中显得有些“复古”。记者走近一看,感觉像是穿越了时光隧道,来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笨重的理发椅、传统的理发器,理发师在一条系于理发椅旁的牛皮上“磨刀霍霍”,一下子就能唤起人们对传统理发店的记忆。
    理发店店主叫廖科礼,他说,这辈子依靠这些传统的家伙和自己的技术,不仅养活了一家六口,还供四个孩子读书考上了大学。三十年前,廖科礼带着妻儿从广西来到公明。那时,廖科礼30岁出头,有一双巧手,在塘尾村开了一家理发店。春去秋来,在剃刀飞剪下纷纷坠落的细发,仿如时光之雪,飘落于悠远的岁月,迎送一批又一批新老顾客。
    “理发行当在当时来说是很吃香的,给满月小孩理发或是老人生日理发,还能收到家长的红包。”廖科礼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生意特别好,来他店里理发的顾客经常需要排长队,客人为争先后而吵嘴的事时有发生。最忙的时候是年底,连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加班加点。廖科礼说,那时候不计较报酬,无论大人小孩理发一律3毛钱。如今,他家里还保存着当年装理发器械的包,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五个红字。
    时代变迁处境艰难
    随着时代的变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传统理发店的处境慢慢变得尴尬起来。廖科礼认为,这缘于大量良莠不齐的美发店增多,传统理发店的生意开始日趋下滑,“很多年轻人都朝着花花绿绿的美发店奔去了,传统理发店就将业务重心转移到了老人和小孩身上,可是一些老顾客在城市建设中也逐渐搬迁,店里的生意也就越发冷清了。”廖科礼说。
    两年前,廖科礼从公明塘尾社区搬到光明中心区,依然固守着传统理发的“阵地”。“毕竟还是有一部分人喜欢这种传统理发方式。”廖科礼说,近两年有这样一批顾客:他们小时候伴着他的理发店长大,结婚后有了小孩,就想起带小孩过来剪自己儿时的发型,然后自己也跟着“复古”起来。一些经典的传统发型比如花旗装、平头等,可能许多人对这些名字闻所未闻,更难以想象它们背后的旧日风情,但传统理发店记得这些,并记忆着、坚持着。
    “不过,近两年来又有一些年轻人开始经常光顾我的理发店,慢慢成了老主顾。”廖科礼说,这些年轻人中,有一部分还成了自己特定的顾客群,他们不在乎消费环境,也不在乎服务,只为追求一种情调,一种怀旧氛围。这让廖科礼感到特别欣慰。
    坚守传统无怨无悔
    廖科礼已六十多岁了,他说,换职业对他而言或许有些艰难,所以只有坚持将传统理发做下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支撑,而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我收费不高,大人五元,小孩四元。有老顾客建议我将价格提高一块钱,我坚决不同意,何必呢?能来我这里理发已经很瞧得起我了,我哪能计较经济利益。”
    廖科礼曾收过两个徒弟,但他们最后都离开了,不愿意继承这个传统。在廖科礼的心里,一直想找个适合的人来继承他的这门手艺,但始终没有找到。面对现实,廖科礼无怨无悔,他对这个行业依然很“痴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30 12: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旧式理发店最后的“阵地

:str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真实email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平头网论坛

GMT+8, 2025-2-22 16:46 , Processed in 0.14039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