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头网论坛

 找回密码
 真实email注册
搜索
查看: 5940|回复: 2

记山西长子理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 00: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清朝实行剃发之后,理发就成了长子人的传统职业。那时候是一副剃头挑子走遍天下,“不管王侯公子,抓住圪脑说话”。有一首歌谣这样描绘长子的理发:  槐木扁担圪吱圪乍,
  八股麻绳一上一下。
  剃头担子虽说不大,
  担的皇上半朝銮驾。
  “唤头”喔儿喔儿,
  一把刀走遍天下。
  上至王侯将相,
  下至满月的圪娃,
  那个头上不长头发?
  逮住就得圪刮圪刮。
  就是朝廷头上,
  也能摸上三把。 这首极富民俗意味的民谣,非常形象而又逼真地道出了长子人对自己手中的那把剃头刀那种高昂而又豪迈的理解。凭着这种手艺,长子人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角落。仅以长子南李村为例,全村300多户人家,从事剃头业的就占90%,平均每户有一个在外理发的人。这些失去了土地的贫苦农民,抛下妻儿老小,背井离乡,靠剃头手艺外出谋生,顶着风沙雨雪,辗转于长城内外,流徙于瀚海大漠,逐步形成了一支遍布于全国的理发大军。民国24年,全县约有8000余名外出理发师分布于全国33个大、中城市。其中约有2000人在各地定居,就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也有不少长子籍的人在那里理发。但是,当时手艺人地位低下,外出理发仅是为了养家糊口,靠此冒富者很少。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子人发挥传统职业的优势,将理发视为致富的一项重要途径。成千上万的长子人带着家眷或徒弟南下北上,异地创业。他们转变观念,在传统职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美容、按摩等新的服务项目,形成了长子县的一个支柱产业。有不少人成为理发名师,有的甚至被派往国外大使馆专事理发。据粗略统计,现在全国的长子理发师不下万人,每年每人寄回家乡的钱以1万元计算,那就是1个亿。

上面是关于长子理发的历史。
         《乔云峰的大平头》那个故事中的理发店就是一家长子理发店。我的初中同学崔露露家叶开着一家理发店,他们也是长子人。记得那时,很多男生一到夏天就去崔露露家理发,他爸一气儿得推好几个小平头。我那时候还留着长发,没勇气去推小平头。崔露露有次也叫我去理,说免费的,我当以头上有疤,不能留短发,回绝了他。
         我第一次理寸头是在高中,自己想剃短发想到梦遗。高二的那个期末考试考的不好,杰子去推了光头,我也计划去剪个短发。市里有家叫《平头王》的理发店很有名,自己鼓起勇气去了那家。进去以后都是男客,大部分剃的是小平头,他们喝茶聊天,显得很是热络。我头发长长,坐在那儿显得很是特别。我前面的一位客人剃得是平头,师傅剃得非常细,洗了两次,剃了三遍,才完成。轮到我时,我只想对师傅说,也想剃成那样。但终于没说出口,只说想剪短一点。师傅说,那就碎毛寸吧,我说行。师傅说,要再短也可以,那叫小毛寸。更短,那干脆就是小平头了。我听得心痒痒。不过我还是剪了毛寸。当然这也是家长子理发店。
       第一次件板寸实在复读班那年的寒假,那次头发留得巨长,有三个多月没剪。想这次去实现平头的愿望,但是去那几天正事春节,人巨多,几乎排不上。于是去了旁边一家比较冷清的理发店,也是一家长子理发店。我进去时,一个人也没有,洗了头坐在那儿,说要理板寸。理发师拿起的剪刀换成了推子。推了一半,七八个客人涌了进来。那时,我的头顶的头发吹的高高的。这几个客人满脸好奇看理发把我的头顶推平。推完又推了一遍,感觉还不错。自这之后不再因幻想理发而梦遗了。
       后来上了大学,每次寒假回去都去,但是赶上的都是关门,他们都回家过年去了。直到现在都没有实现再去理一次的愿望。有一年暑假去了平头王,换了店面,但没去理,怕家里人叨叨。我很纳闷,小时候不愿意理发,强摁在那儿剃的跟秃子似的,现在想剃个短发,他们就觉得不够体面,觉头发长点有风度。所以每次回家前一两个月都是不理发的,等到开学又是一个短发,一个疯狂的短发。最疯狂莫过于剃了锅盖头去表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3 10: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的回忆,另外,第一张照片很有fee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 21: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性感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真实email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平头网论坛

GMT+8, 2025-2-22 17:08 , Processed in 0.1472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