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头网论坛

 找回密码
 真实email注册
搜索
查看: 5483|回复: 0

广州理发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11年-1936年 <p>历史精神 换一种发型,换一种心情 </p><p>我们头上这三千烦恼丝,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取舍自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从前一寸青丝便是一寸亲情、一寸礼法,别说剪不剪由不得自己,就是梳什么髻、盘什么头、插什么头饰也有个礼教规矩,丝毫越不得礼法,否则会惹来大麻烦,甚至杀身之祸。清朝初建时,为了建立满人、满文化的权威,让汉人臣服,“留发不留头”一句话,多少遗民遗臣人头落地。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赏赐一支金步摇,三千后宫佳丽多少双眼睛嫉火中烧。 </p><p>有时候觉得中国的三千年礼教真的很厉害,它从来不是抽象于生活的原则大纲,而专挑最日常的、最基本的生存要求入手,一点一滴地用“礼法”来规范你的衣、食、住、行,让你在穿衣吃饭间,不知不觉地遵守了“游戏规则”,甚至成为坚定的维护规则者--卫道士。从进入文明社会开始,头发的问题也被赋予了道德礼法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意义,未婚的梳什么头、已婚的梳什么头、一品命妇佩什么饰物、平民百姓佩什么饰物,一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此,头发的问题就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了。 </p><p>可是,再多的镣铐总禁不住人们想跳舞的欲望。古人,特别是古代爱美的女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美丽发型的追求。女士们的发式,秦代就有了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汉代又有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到了风气开放的魏晋,各种各样的假发套成为了皇宫贵族乃至小家碧玉的最爱。隋唐的富丽不说,即便是到了礼法严谨的宋、明、清代,女子头上,哪怕只是刘海一缕,也关不住春色满园。 </p><p>到了民国,头发的事情好不容易终于渐渐变回一个人的事情了。至少剪不剪、烫不烫你自己大致还能做个决定,即使要看情人、家人、亲戚、同事的脸色,至少你还可以争辩一番,说:“某某电影明星最近也剪了这个发型,如今的摩登女郎都是烫头了。”在大家还在为“怎么剪”争论的时候,生猛的广东人已经开始在为“谁来剪”的权利作更进一步的努力了。杜秉珊女士冲破旧俗、让女子为女子的头发做主的一番勇气和决心,单从她以“木兰”命名自己的理发店便可见一斑。 </p><p>在广东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外地人,都会发现:广东人是最懂得在日常的生活里寻求快乐的人,他们会不厌繁杂地将衣、食、住、行弄得让自己舒服,却不屑于花一丝的时间去摆出一种姿态。于是,没有太多的宣传和明星造势,这里购入了全国第一架烫发机器,这里尝试了从香港传进来的最新的发型,这里让“发廊”这个广州话词语成为全国理发店的时尚代称。生活在这里,我们不仅仅可以用衣饰,更可以用长在自己身上的头发来展示时尚精神。 </p><p>当然,如果有一天,你突然领悟:“时尚”也不过是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东西,那你还可以决定重新启用头发的“象征意义”。不过,这次它代表的是你的心情,是蓄发明志还是“剪一地不被爱的分叉”? □思蒙 记者观察</p>上海与广州的时空切换 <p>陈逸飞把一部《理发师》拍成了绝唱,在电影里,女人坐在可以360度旋转的椅子上,对着镜子欣赏自己刚烫好的“蘑菇头”,哪怕坐等半天,也要等到自己喜欢的理发师;帅气兼手艺好的男理发师忙得停不下来,剪、修、吹、梳……完了,还要打照背镜。 其实,如果让唱片里周璇甜甜软软的声音换成余音袅袅的老式粤曲,上面的镜头就完全可以切换到广州30年代的理发店:红男绿女们的头顶时尚,都掌握在当时的理发师手上,当时的理发店,就是一个最新时尚的发布平台。比上海更甚的是,广州30年代的理发技艺和发型潮流当时已位居全国之首。上世纪30年代初,电发技术最早由香港传入广州,并且广州很多高级理发店都会派出专人前往香港,不仅学艺,还购回先进的电发器械,在全国来说,广州人是最早尝试电发或恤发的,广州理发店无论数量还是质量,无论技术还是发型,都成为全国效仿和学习的对象。</p>时尚的女性主张 <p></p><p>广州人敢于创新,体现在1931年广州第一家女子理发习艺社和女子理发店诞生时。不但理发店的老板是巾帼,理发师也清一色女子,堪称开天辟地的革命性举动。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女子技术毫不逊色男理发师,女子理发店的生意好到竟然要被“封杀”的地步。抛开不正当竞争和女子的地位提升不谈,女性审美融入到发型,让潮流不再男人说了算,而有了女性主张,就已经具有革命意义。</p>广州发廊的象征意义 <p></p><p>广州人在“顶上功夫”上的创新思想一直延续在广州的血脉里。这可以联想到改革开放伊始,广州人已大胆地把港台明星的发型移到自己头上,“秀枝装”、“奔头”等发型,让广州的年轻男女饱受艳羡。“广州发廊”更成为全国发型时尚的代表,以“广州发廊”面目出现的各地发廊仍然无言地证明广州过硬的技术和对潮流的准确把握。直到今天,广州人的“顶上功夫”仍然百年如一日般生猛。 </p><p>民国时候路边的剃头档。 </p><p></p><p>民国时期烫发的时髦女子与女理发师。烫发一次的费用多则十余元,少则三四元,是乡村贫民数月的生活费。 </p><p></p><p>旧闻辞典 恤发</p><p>头发在清洗后,拿着梳子从发尾开始,挑起一束一束头发,分别用发型胶筒卷着,吹干;卸筒后,再用小风筒做型,使头发

广州理发业

广州理发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真实email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平头网论坛

GMT+8, 2025-2-23 01:04 , Processed in 0.1413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