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头网论坛

 找回密码
 真实email注册
搜索
查看: 4790|回复: 2

都市正在消失的剃头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4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都市正在消失的剃头匠</B>
时间:2005-4-12 10:00:15    作者:南阳晚报

<>                记者 王勇 陆骞
  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个歇后语估计现在的孩子很难直观形象地理解了。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见过剃头挑子,更别说见过担着剃头挑子的人——剃头匠了。
  记者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防爆路口的剃头挑子了。挑子前头的大黄铜盆里整天都是水气袅袅,而剃头匠们手里拿着把锃亮的剃头刀,在顾客的头上熟练地刮来刮去,让人不由捏了把汗。如今,防爆路口的剃头摊早已不见,剃头匠也难觅踪影。那么,现在南阳城区还有剃头匠吗?这几天,记者穿梭于城区的大街小巷,试图在这个越来越眼花缭乱的世界里,寻找着剃头匠担着剃头挑子渐渐远去的身影。
剃了60多年头的党师傅
  党师傅估计不少南阳人都见过,可是未必留意过他,他在工农路市中心医院斜对面,露天剃头已经30多年了。
  党师傅叫党金生,今年75岁,是高新区大寨村人。党师傅家可以说是剃头世家,算上他八代人都是以剃头为生。他12岁开始学艺,学了三年,15岁就担着剃头挑子走村串乡开始了剃头生涯。
  “剃头唱戏,那时候可是不入流的行业。”党师傅说,虽说剃头是“天下头等事业,世间顶上功夫”,人人都得剃头,可是人们那时是瞧不起这个行业的,也是家里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让自家的孩子去当学徒,学这门手艺。那时到一个村里剃头,剃头匠是不允许到人家屋里去的,只有在牛屋或者一间破房里,给村上的人剃头。
  解放时党师傅参了军,上过朝鲜战场,在部队里大家知道他有门剃头手艺,都来找他剃头。党师傅说,那时当兵的都是光头,只有后面带“长”的才能留短发。党师傅退伍复员后,没有留到城里,直接回老家去种田。他觉得割舍不下剃头这门手艺,便在工农路摆了剃头摊儿,这一摆也就是30多年。
  工农路上人来人往,但来去匆匆的人们丝毫没有留意到路边的这个剃头摊。记者坐在那张年代久远的剃头凳子上,听党师傅聊起了剃头的故事。
有关剃头的故事
  剃头匠的祖师爷是谁?党师傅说是一个叫罗祖的人。记者一查资料得知,这个罗祖据说是北京白云观的道士。传说有一年雍正皇帝头上生疮,每天梳辫子时很难受,一连杀了几个剃头太监。罗道士很同情这些太监,就发明了一套工具和一套按摩手法,并传授给宫里的太监,这样雍正皇帝梳头时就不难受了,头疮也好了。于是雍正一高兴,封罗道士为“恬淡守一真人”。所以罗道士就成了这一行的祖师爷了,剃头匠于是便称他为“罗祖”。
  可以说剃头挑子是剃头匠们的吃饭工具,那么剃头挑子是什么样呢?党师傅说,剃头挑子是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的工具。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小火炉,上面放置一个大沿黄铜盆,水总保持热度。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挂钢(读去声)刀布和手巾。
  如今,党师傅的剃头挑子保存下来的只剩下了长方凳。从这长方凳斑驳的外表和破损的样子,就知道年代已经很久远了。
  党师傅最乐意做的活是给出生不久的孩子剃胎毛,这时候要价高。因为孩子肉嫩,又动来动去,极不便用刀,更因是喜事,当然要敲竹杠。主人也乐得让他敲竹杠,因为每到这时候,就见党师傅一边剃一边唱:“金刀先剃状元头,剃后头发青油油;二刀再剃卧蚕眉……”党师傅说现在许久不给小孩子剃头了,下面的都记不起来了。反正只要他一唱,主人就乐得眉开眼笑,乖乖地把钱掏了出来。
  在长时间的劳动实践中,围绕着剃头产生了不少歇后语。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剃头挑子——一头热”以外,还有“剃头的徒弟--从头儿学起”,“剃头的砸挑子——不给头儿干了”,“剃头的关门——不理”,“猪八戒剃头——道儿太多”等等。
以后还有谁当剃头匠
  随着时代的发展,剃头匠在人们的视野中慢慢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发廊、美发店。党师傅说,解放的时候,南阳城区剃头摊可多了,可现在城区里露天摆摊的没几家了。除了他这里,医圣祠那里还有一家,汽车站对面的一个小道里也有几家。记者随后在汽车站对面的一个小巷里果然找到一个剃头摊,剃头的刘师傅说,前两年这里还有四家呢,可是去年剃头师傅们死的死,走的走,现在这里也只剩下他一家了。
  那么现在谁还来剃头呢?党师傅说一是上了岁数的人,一是下力气的人。正说着,一位大爷过来剃头,一问才知道大爷姓杨,在校场路住,跑这么远就是为了剃个头。杨大爷说,他也到过发廊里剃过头,可是他们就拿个剪子剪来剪去,他就纳闷了,这不用剃刀那叫什么剃头。理完发,杨大爷特别不满意,回到家拿顶帽子扣到脑袋上,又找了家剃头摊重新剃了头。一会儿工夫,剃完头、修完面、剪过鼻毛、掏过耳朵的杨大爷显得格外精神,他摸着自己的光头说:“这才得劲呢。”
  党师傅接过杨大爷递过来的2元钱剃头费说,现在在这里一天也剃不了几个头,干了一天还没有人家美发店里理一个头赚的钱多呢。
 记者注意到现在剃头匠都是些像党师傅一样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12 0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剃头摊我还没见过(长凳的)</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9-12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是你见识不多啊</P><>呵呵</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真实email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平头网论坛

GMT+8, 2025-2-23 07:19 , Processed in 0.13636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