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头网论坛

 找回密码
 真实email注册
搜索
查看: 7998|回复: 6

市井百态剃头匠(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4 16: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市井百态剃头匠(图) http://www.enorth.com.cn? 2003-12-03 10:41 【专题】天津设卫筑城600周年


<>天津建城600年历史文化篇·史海钩沉</P>
<>  
</P>
<>  市井百态之剃匠唤头嚓嚓响走来剃头匠一刀握在手敢问头几何?</P>


<>  “剃头挑子一头热”是老年间传下来的俗谚,可如今的街头,剃头挑子没人挑了,却生出不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头发,更有了不少离子烫、玉米烫等乱七八糟的新名词,在剃头不仅仅是将头发剪短的年代里,这一切都是当年的剃头匠无法想象的。</P>
<>  当然,剃头匠也不再叫剃头匠,而被称为美发师;剃头挑子、理发店也改称发廊、美容院。剃头匠和他们那“嚓———嚓———”悠长的“唤头”声似乎只能回响在翻过去的书页里……留头不留发剃头师傅从此来</P>
<>  剃头匠作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诞生得很晚,直至清朝才出现剃头匠。众所周知,清朝以前的汉人都是留满发的,小孩一生下便任头发生长,不剪不剃。读书时,把头发因势理顺,绾成髻,唤做“束发受书”。除非出家当和尚,削发为僧,否则头发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P>
<>  1644年满清王朝取代明朝,汉族人爱护头发的传统也受到了致命一击。“清政府命令世人将发辫放落,四围皆剃去,仅留存顶中之一部分。传扬最广的一句话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官办的剃头挑子从那时候兴起了。”多年研究天津民间工匠的宋春兰这样告诉记者。</P>
<>  “留头不留发”这个差使,由旗丁充任。当时旗丁“奉旨剃头”,颇为威风,都是他们坐着,剃头者跪着。那时候的天津街头剃头匠算是官差了。在天下人皆须剃头的最初岁月里,剃头是分文不取———这在当时仇恨剃头的汉人心中,也许是惟一的好处了。挑担走四方剃头挑子一头热</P>
<>  此后,为了迎合需要,剃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职业。据宋春兰介绍,在天津,剃头匠多出自宝坻县。因为宝坻曾是贫困地区,常闹水灾,收成不好时,当地农民就到处找人学剃头的手艺,久而久之,学习剃头在当地成为了一种时尚。</P>
<>  剃头匠没有铺面,没有门脸,他们的工作地点就是一条条大道、一条条小街,背着他们的剃头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上的一头是小炉子和铜盆;另一头就是供客人落座的凳子。这个凳子相当于一个工具箱,几格小抽屉里装着不同的工具———推子、剪子、刀子、胡刷、刀档子、木梳子、皂荚、毛巾、布单,有时还带着一个收拾碎头发的笸箩。引人注目的是箱凳侧面插着的一面三角旗,那就象征皇上的圣旨———不剃头者,斩!</P>
<P>  还有一件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便是由一钳形钢片和铁棍组成的“唤头”,剃头匠通过敲“唤头”发出的“嚓———嚓———”声来招揽生意,而不是像一些买卖那样靠用嘴吆喝。唤头嚓嚓响走街串巷揽生意</P>
<P>  从前剃头匠在走街串巷时,用来招揽生意的就是“唤头”。它是两根条铁,一头烧结成把儿,另一头微张———怎么看都像放大N倍的女孩子的眉夹———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金属棒,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响亮的声音,“嚓———嚓———”,这就算是剃头的吆喝声了。</P>
<P>  “唤头”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宋春兰告诉记者,满清朝廷严旨限10日剃完,路边的每一个剃头棚子,都有官兵在“伺候”,路人被迫削发。地方官为了遵行功令,必须在10日以内剃完;而乡下人终年难得进一趟城,同时也不可能为了剃头,专程进城;更何况本心不愿,为了留发又要留头,杜门不出,或者逃入深山。这样,就必须“移樽就教”,主动“唤头”来剃了。</P>
<P>  城市里的剃头挑子进入乡下,就用这一把形如镊子的铁器,“唤头”出来。大致每到一处,用“唤头”将一村一乡的男子都唤了来,由旗丁逐一验看,已剃者自然无事退去;未剃者集合待命,等着剃头。做头等事业练世间顶上功夫</P>
<P>  梳辫子时代的剃头匠,最基本的技术当然是剃头、梳头编发辫和刮脸。此外,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必要技术,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发(当然是白发染黑而不是染成七色彩虹)、修整胡须、放髓(敲打脊椎)以及头、面、颈肩部的按摩。严格地说,剃一次头,并非只是修整一下发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项的全套服务,只有这些手艺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头匠。因此,剃完头的人,不仅须发整齐,面目一新,而且头肩各部位都舒适清爽,可见剃头匠的钱挣得并不容易。</P>
<P>  在现在小孩子的眼中,当年的剃头、刮脸一定很有趣。顾客满头满脸都是白色的肥皂泡泡,极像圣诞公公。一边是滚水,一边是快刀,那刀是刀片,不是嗡嗡作响的电动刮胡刀,而是背厚刃利的剃头刀。热烘烘的毛巾往脸上一焐,所有的毛孔都膨胀起来,本来剑拔弩张的头发和胡子也都软了身形。蘸着肥皂沫的刷子,在头上、脸上除眼睛、鼻子和嘴的部位细细地涂了一遍,这时刀子就开始了工作。刀子在头上、脸上游刃有余地扫荡,细枝末节也不放过。脸庞和嘴唇周边的胡子消灭了,剃头匠接着打扫耳根上一群散兵游勇,连隐蔽在鼻洞里的小股残敌也不放过。这怎能不说是天下头等事业、世间顶上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5 22: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历史片,央视做了个记录片《留住手艺》其中有一篇就是关于理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 0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我没看到</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3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废了我好几天的时间等他重播,还是没。。。。。。。。。。。</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29 1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没看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 23: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有时间我把那段压上来给大家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3 1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真实email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平头网论坛

GMT+8, 2025-2-23 00:53 , Processed in 0.14808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