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伴随私营经济的兴起,个体理发店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当形形色色的发廊一一落成,当人们张扬自我的意识完全开放,东关理发社瞬间遭遇了冷落。正当社会濒临突飞猛进的转型浪潮,东关理发社却依旧延续着旧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变化了的只能是顾客的不断减少和员工的逐渐减员。
首席摄影记者曲振玮文/图
现今的东关理发社,门牌显示为“华胜街14号”,作为最后的国营理发社,员工小于至今留守在这里。
伴随着新城市改造进程,兴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东关街(地区),早已经拆得七零八落,所剩尚算完整的华胜街依旧横贯着整个区街,这也使得东关理发社这所百年老店得以存活至今。在东关理发社对门的高旭昌老人就要70岁了,是见证东关街兴衰存亡的稀有人物。
华胜街是解放以后的新名,旧时叫做平和街,这里妓院连着烟馆,饭店挨着商铺,时常还有乘坐大马车的日本人出没。关于东关理发社,高旭昌最早能够追溯到秦老四,大连解放以后,秦老四搬去了马栏子,理发店被向姓的湖北人接手,店名倒是响亮叫做中西理发铺。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中西理发铺更名为东关理发社,至此,也由原来的个体私有转成了集体国营。
旧时穷人家的孩子为了省钱全都剃成秃瓢的,高旭昌至今留恋中西理发铺师傅们“刀子硬”:一来刮得光滑亮堂,二来刮得不痛舒服。高旭昌清楚地记得,为学手艺,铺子里的伙计们每天都要抱着葫芦练习刮刀基本功,待熟练了,还要先拿师傅的脑袋开刀实践。高旭昌感叹,旧日师承关系的严谨程度,绝不亚于今天的高考制度;今不比昔,如今的新手可以任意拿顾客练习。
随着东关街的人丁兴旺,东关理发社也越发生意兴隆,东关街方圆各街区的老少居民,全都不分高低贵贱地来此打理,剃头师傅更是一代替换着一代。凭借着过硬的技术,良好的传承,东关理发社至改革开放初期达到了顶峰,尤其在引进了烫发、染发等新潮项目后,最忙活的时候员工竟多达10余人,每逢过年,顾客只有提早半个月方能赶上理发的队伍。回味昔日理发,高旭昌连说“享受”,从剃头洗头,到热敷刮脸,再到掏耳按摩,真可谓百般讲究体贴入微,当时,毛巾还要蒸煮消毒、刀子也要浸泡杀菌的。往事重提,高旭昌的眼神也越发深远。
上世纪90年代,个体理发店、时尚发廊一一落成,东关理发社在瞬间没落。截至两年前,东关理发社已经减少到了三名员工,光顾理发社的也只剩下附近的一些中老年朋友。
去年9月,待最后两个大姐退休,东关理发社就剩下小于一个人了。据悉,小于是下乡回城后才干剃头行当的,她来东关理发社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因为还算年轻,就被公司留在了店里,主要任务是看门,直到动迁时日的到来。“小于”是邻居们对她的称谓,记者每次也都称呼她于姐,她却对记者极其冷漠。或许,她把热情更多地献给了她的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