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最后的剃头匠 </P>
< > 一天的开始
9月16日清晨8点30分,丝丝凉气还萦绕在成都八里小区一条条僻静的小巷里。邓大全准时出现在怡福路上,径直走到路头靠右的一堵墙边——这是他每天“上班”的地方:给行人理发。干这行当的,城市人叫美发师,乡坝头叫剃头匠。
邓大全熟练地将背上的背篓放下,拿出他的“道具”:一张藤椅,一块2巴掌大、两底角已经缺损了的玻璃镜片,一小桶清水,一个看不出原色的开水瓶,最后是一个装剃子的木盒。
把玻璃镜片挂好,藤椅摆好,已是8点40分了,窄窄的街道上,上班族行色匆匆。这时候是没有顾客的。老邓转身摸出一个长约20厘米的烟杆,裹上一长截大指拇粗的叶子烟,美美地吸了起来,那是他从老家渠县带来的烟叶。“绿色产品”,美着呢,他向记者笑着说道。
9点20分,从街头踱步过来一个老头子,看样子他们很熟悉,老远就打起了招呼。这是老邓今天的第一个顾客。“昨天就打好招呼的”,老邓拉开椅子。“天气凉了,剃光头好戴帽子,如何?”他和顾客商量。一天的工作开始了。
在乡下名气大
老邓是资格很老的剃头匠。据他讲,1963年他就当起了剃头匠。土地承包到户后,他挑着工具走村串户地为乡邻理发。由于技术好,在当地有了名声,他就开始轮流在附近场镇上定点理发,逢十休息。就是靠着理发赚来的钱,老邓供两个儿子读完了大学。
大儿子在成都读书的时候,他就想到成都来“找生意”,但是放不下自己在当地闯下的名声。“每天排队的人来剪头发,忙不过来啊”。后来,场镇上的“美容美发店”多起来,老邓发现年轻人都不来理了。于是5年前,他决定举家迁到成都。
说是举家,其实就只是老两口。两个儿子都工作了,能够供养父母,希望老爸老妈能清闲地过晚年,此时老邓已是53岁了。
放下摸了多年的剃刀,老邓有些舍不得。经过一番仔细寻找后,他决定在八里小区安扎下来。他要在成都重抄旧业。“成都人未必不理发了哇?”美容美发店虽多,但是还有老人、小孩子要理嘛。根据他的了解,花10元钱去美发,一些老年人、下岗工人还是舍不得。在八里小区这一片,“农转非”的市民很多,从各地农村搬来的老人也多。“和他们有共同语言,共同消费心理”。于是以天为顶,墙壁挂镜,老邓在小巷子里摆开了路边理发摊。从新风路到桃溪路再到怡福路,5年换了3个地方。
街边店好打理
大人一次2元,小孩一次1到2元,老邓定的规矩,远远低于大街上的美发店。
重要的是,老邓的手艺过硬,眼不花、手不抖,让顾客满意,而且每次和他们唠唠家常,聊得很开心。因此一天至少有20多人来理发,收入不算多,但够老两口开销,老邓很满意。
“你手艺这样好,去开个美发店嘛,带带徒弟,肯定赚钱”,记者说。
老邓摇摇头,这一带,一个30多平方米的街边铺面月租金就要1800元左右,还要装修,买工具……花下来恐怕要几万,自己没有那么多钱。“即使有那份钱,也没有那份心思管理,人老呐。”
在八里小区的5年里,老邓见证了小区的繁华发展史,也看到了同行竞争的惨烈:就在桃溪路上,去年,300米长的大街边,竟开有6家美发美容店,但是现在只剩下2家了。而类似于自己的街头剃头匠更少了。
后年,就满60了,究竟放不放下手中的剃子,老邓还犹豫不决。等到弄不动了再说吧,他最后说。</P>
[upload=jpg]UploadFile/2006-3/2006318175325597.jpg[/up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