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头网论坛

 找回密码
 真实email注册
搜索
查看: 5973|回复: 1

理发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5 22: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pload=jpg]UploadFile/2006-7/200671522236852.jpg[/upload]
理发业有一句行话,你一坐下来,就问:高点还是矮点?每次都要踌躇一下,因为这问话没有前提,是理高点还是留高点,意思是截然相反的。我就解释,少理一点,修一下就行。
  矮一点啰,嗯?
  我又要踌躇一下,矮一点是什么意思,是头发剪短点,还是推剪推得低点,是头发的长度矮还是头发的布局矮?总之,几十年都没想清楚这件事,几十年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来了。好在,这是不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区区小事,就不必深究了。
  其实关于头发,古时却是大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代人都蓄长发。男子弱冠,女子及笄,说的就是头发。结发夫妻,也说的是头发。只有犯罪的人才剃发,叫“髡刑”。周公一沐三握,曹操割发代罪,就是证明。到了清军入关,顺治一声令下,便上演了留发不留头的壮烈悲剧,几十万人为头发掉了脑袋。太平天国又蓄起了长发以示抗清,故有了长毛之称。辛亥革命,又做头发文章,掀起了剪辫子运动。头发之事,可谓大焉。
  和尚剃度,方有烧戒,就此斩断六根;一缕青丝,定情月下,便又衍成一段风流。头发的故事名堂还多着哩。
  幸好过了那些严峻的时刻。
  今人的头发,仅仅事关观瞻。
  我七八岁时,被剃了一次光头。好像是头上生疮,无奈之事。有碍观瞻,我不敢上学,每天对镜嚎啕大哭。父母无法,只得将家中的镜子全藏了起来,只是大穿衣镜藏不了,就用道林纸封住。我便撕开,照见又哭,封上又想看,看了又想哭。一手擦泪,一手摸光头,那感觉至今不忘呢。
  幸好头发会长。长得也快。于是少不了理发。
  据说从汉代起就有了理发的职业,无考。至宋,有了理发这个词。还有了理发工具,叫“栉”。明清时,理发就普及了,有了流动的“理发挑子”,并沿袭到五六十年代。俗语说,剃头挑子一头热,现在已绝迹了。十来年前,我到安徽的屯溪,竟有幸领略了一回剃头挑子剃头的滋味。屯溪已改名为黄山市了,那会儿还是县,淮水从城边流过,河中有乌篷船缓缓驶过,有高大的帆擦堤而去,一派古风盎然。最令我难忘的是沿河岸,有几个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火炉,架上是真格的铜盆,不用电推子,却是手剪,剪发程序同小时在故乡成都时一样,先剪,后洗,且用肥皂,洗后再修剪。铜盆洗头已很妙了,那剃刀左旋右转轻巧如手,还从背心一路咝咝地跳上来,直至颈窝,去尽汗毛还在其次,而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一种风格和风情,一种师承的绝招。妙极了,感觉好极了……
  我相信近年来,这剃头挑子已然消失,已为风行全国的广州式理发代替。先洗后剪,手捋手剪,名牌洗发素,去鬓角,不兴刮脸修脸,等等。女式的就更复杂了,不光修剪,还有冷热烫发,外加染色,各种现代化器具都用上了。价钱也天方夜谭————好几百元,令人匪夷所思!偏还人多,排队哩。
  昆明的大观街正在拆迁,街中只剩下一家理发店待拆。是国营理发店,职工都是四五十岁的人了。那里却还保持了五六十年代的理发习惯;先推后洗,洗后再剪,仍用肥皂,修脸刮须。老样子,一如二三十年前。肥皂的气息虽赶不上名牌香波,但却唤起了一种亲切的回忆,弥久而悠长……往事就在这特殊的肥皂味中。店快要拆了,于是赶去理最后一次发,以为留念。开头仍是那句:高点还是矮点?最后是我问:多少钱?答:两元!
  这个便宜的价仍是让人匪夷所思。
  不久,这最后的一个理发店也永远消失了。
  我们将注定失去很多;当然也会得到很多新的东西。得到和失去都无所谓好坏和是非。只是我们曾体察过感受过的文化、历史的风景,以后的人再也见不到了。这是一种无言的悲哀,无奈的进步。

理发有感

理发有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1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不错,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真实email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平头网论坛

GMT+8, 2025-2-23 00:52 , Processed in 0.14138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