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头网论坛

 找回密码
 真实email注册
搜索
查看: 4222|回复: 0

[转帖]缪新华的《剃头匠(旧行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5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剃头匠(旧行当)</P>
<>缪新华

  小的时候,村里人把理发叫做“剃头”。那年月,乡下没有理发店,会理发的人也少,村子里男女老幼的“顶上风景”全靠了河西剃头匠的手艺。剃头匠姓陈,长着一脸络腮胡子,原本和我们同住在老家一个名叫四房庄的村子,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条运河挑成之后,村子也就一分为二了。俗话说,隔河千里远。原本一个村子里的人,如今要串个门儿或走亲访友全靠渡口一条小木般迎来送往。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撑船艄公跟村子里的人都熟,有钱的过趟河给一毛,没钱也没有关系,过年的时候给几个馒头也行。剃头匠过河难免有时早点晚点,撑船的人不在,他就自己把船撑到河东来,然后再让河东过河的人把船撑到河西去。在我的记忆里,剃头匠出门时身上总要背一只小木箱,木箱的背带是用钉子把农用喷雾器的帆布背带钉上去的。木箱里一把推子、一把剪子、一把剃刀、一大一小两把梳子、一把篦子,还有毛刷、耳耙等物,一应俱全。剃头匠一来,家里人就先忙着烧些开水留着洗头用。剃头匠也不耽误工夫,先从老人开始理发。他打开箱子,拿出那条油渍麻花般、散发着头发味的围裙披在他们身上,或推或剪或洗或刮,如果剃刀钝了,他就在门环上挂一条帆布条,把剃刀蘸些水在上面趟一趟,末了还用耳耙给掏掏耳朵眼。最后理发的是孩子们,有些像我一样怕剃头的孩子见剃头匠来了,趁大人不注意早溜得没影了,往往这时还要大人们大呼小叫才磨磨蹭蹭回来。每每想起小时候的剃头情景,至今,我的耳边仿佛还有剃头剪刀“喀嚓、喀嚓”的声音在回响,甚至头皮还感觉到推子钝了,夹着了头发隐隐的疼。剃头匠最忙的时候就是赶上村子里有几户人家“老”了人,同一天出殡,他得赶场子去为“丧家”剃“七头”。因为剃“七头”对亲友乡邻来说意味着对亡者的敬重,一天带晚忙下来,手臂酸麻,人也会很累。剃头匠的工钱是按年算的,也就是现在的“年薪制”。像我家6口人一年也就开两块钱工钱给剃头匠,每个月来剪一回。当然,他来了一天要走好几家,在哪家剃头赶上吃饭时间就在哪家吃顿顺便饭。那年月,十个工分合一个劳动日,也就值六分钱到一毛钱不等,因此,年底剃头匠上门来理完发也收工钱,一个村子收下来,会有不少收入,比挣工分划算多了。要是遇到家里日子拮据的,多点少点他也不会太计较,明年一家老少还是他的门户。在那个批判“封、资、修”的年代里,剃头和现代人的美发有很大的区别,年轻人个个都是“高平顶”或“西装头”;妇女则用剪子把发根剪短剪齐,再用剃刀削削就成;孩子们更好打发,要么剃个“和尚头”要么从耳朵向下把头发剪光了,把顶的头发剪短了,这种头被村里的小伙伴们戏称为“马桶盖”。男人上了年纪后,大多都是“和尚头”,又凉快,又好洗。如今,乡下的理发店很多,剃头匠的这两下子已经过时了,陈师傅的生意日渐冷落。只是每逢村里“老”了人,镇上开发廊的小姐肯定是不愿上门的,而每每这时陈师傅又要忙开了———不过这回“丧家”是现开工钱。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真实email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平头网论坛

GMT+8, 2025-2-23 06:57 , Processed in 0.1351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