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头网论坛

 找回密码
 真实email注册
搜索
查看: 4658|回复: 0

剃头变奏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4 15: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剃头变奏曲</B>作者:徐建勇 发表时间:2000-11-20 20:03:12作者:徐建勇
编辑:陈恒礼、崔淑丹
报社:睢宁报
奖次:十届副刊好作品文学类二等奖

    我们苏北民间俗语有“剃头挑子——头热”的说法。这种几近文物的江湖行头早就在大中城市绝迹,即使在偏僻的乡镇集市也被理发室和美容厅所替代,所以大多数年轻人也许不知它确良何物。
    曾被旧式剪剃过无数次脑袋的我们这一代人,对它不仅记忆犹新,而且心存一种说不清的温馨之情。
    六七十年代,常有挑着挑子给人剃头的民间手艺人。谁也说不清楚从哪朝哪代就开始出现这种剃头方式。靠吃这碗饭菜的手艺人多数是祖传的。他们不介推、刮、剪、洗手艺精湛,而且对修眉、掏耳、修脚等更有一手。每当走进巷里、村头就大声吆喝“剃头喽——”,需要剃头的人便循声而至。
    剃头挑子一头是烧热不的炉子和小锅;另一头是盆架和凳子,架盆上搭着毛巾和擦刀的长条帆布。盆架上放有脸盆,脸盆里放着一个木盒子,盒子里搁着肥皂、碱块、刀剪及梳子之类,这就是一个设备齐全的剃头摊儿。师傅刚把挑子往院场一放,就围满了来剃头的老老少少。在当时看来,用它为百姓服务非常方便。
    那时凡是大些的村庄都有一两个剃头的手艺人,村民常年剃头都有他们包下来的,剃头的费用由生产队到年底统一结算,也有由剃头的随时付给。有的给相值的工分,有的给现金,也有给鸡蛋相抵的。尽管剃头费比现在要低几十倍,可还有掏不出的,欠费剃头的人很多,到年终师傅们不得不走家串户收粮抵帐。记得有一年冬天,为了节省点钱,已有好长时间未剃头了,头发又长又乱。加之没有洗脸,我又感冒,远远望去像个乞丐。母亲慈爱地催我说,还不赶快把那‘贼头’剃掉。我说:“没有一分钱怎么剃?”“家里还有几个鸡蛋呢。”母亲说。于是我在十几个鸡蛋中捡一个最小的,拽着邻居二法一起去剃头。外村的剃头匠嫌我鸡蛋小,不愿意给剃,急得我满脸通红,几位村邻帮助我说情,师傅才终于答应给我剃头。我怕他反悔,忙坐在椅子上,心里还不免有些得意。我们这些孩子的头相比较好剃,无需刮脸,省工省时。只见师傅熟练地拿起剃刀,三下五除二,就把我多日留的长毛去掉。一阵寒风吹来,后脑勺冷嗖嗖的难受。剃头师傅端来热水,把我的头浸在水里轻轻汇揉,顿觉一股暖流顺着头部窜启遍全身。洗完头,他又用干毛巾在头上用劲地擦搓,擦得我头皮痒乎乎温乎乎的,然后再用手掐一下我的眉头,舒服极了。接着二法也用大点鸡蛋相抵剃了头,可他刚到家里就受到大人们的训斥,因为没有经过家人的同意,偷拿了一个大鸡蛋。
    每当腊月二十左右,剃头挑儿十分火爆。农村有不成文的习俗,正月里不能剃头,否则容易招癞。同时快过年了,剃头见见新,人也显得有精神。社场上摆上两副剃头挑子,洗头的热水也用场上大锅解决,有时用两天才能剃完全村人的头。
    当年我们的发式,也只是光头、平头、锅铲头几种,挺神气的要数三七分,剃头师傅都能应付自如。村姑们在过年进也不例外,要修发打扮一番。大多数留二刀毛齐耳短发,还有的留着一条乌黑发亮的大辫子。为了洋气点,姑娘们要求前芽曲卷,剃头师傅拿着筷子般粗的钎子往炉子中插下去,适当温度拔出,前芽往上一卷抽出即可,这种发型能保持很长时间。我们这些爱看热闹的孩子们,最喜欢看的还是师傅们的光头手艺。先用温水洗头,将头发浸泡软,而后手执剃刀,从前至后,发丛中立时呈出一条白色的分界线,接着逐渐向两边扩展,直至剃头变成一只白色“灯泡”为止。那刀儿可真锋利,我们能听到割断硬茬毛的“吱吱”声,像微风吹秫叶,像蚕食桑叶,细密而清晰。剃头的人沉着修整,生怕在头上划出一个口子。有时剃头中途,刀刃钝了,将刀在一条油光光的帆而上来回蹭几下,又继续“挥刀直下”。爱开玩笑的会趁机往光头上猛地拍上一巴掌,并说打“灯泡”了。一不留神,拍打别人的人又被别人拍了一掌,逗得围观者哄堂大笑,笑得那样开心,那样自在……
    八十年代初期,我从外地调回县城工作,去了趟乡下老家。在和村邻闲谈时,突然听到久违了的“剃头喽——理发喽”的吆喝声和铃铛声,显然剃头和理发混喊。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个中年人牵着一辆大架新自行车向我们走来,车后架两边放着椅子和两个保温瓶,货架上放着椅子和两个保温瓶,货架上放着一个塑料盒子,和以前不一样的是:自行车取代了挑子,热水瓶取代了炉锅,同时增加了香皂,剃头的围裙也得过且过洁白。来剃头的村民一改往常一光头,大多数留起了分头,一些小伙子理成燕尾头,即使有几个剃成了光头,那也是看了武打片后为了赶时髦罢了。
    今年春节前夕,出差路过农村老家,正值镇上逢集,街上挤满了赶集的人们。举目观看,街道两旁除了商店批发部外,那就是理发店、美容厅及洗脚房,室内设施齐全,怎么也看不到剃头铺的字样。看来理发都要到集镇上理了。我向本家弟弟,他告诉我,多数都到集镇上理发,也有在家里等着理发的。南庄老林儿子除了在镇上开了理发店外,还经常骑着摩托车到村里为村民理发。说曹操曹操就到,真巧碰上了他。他向我们打招呼时,身上的BP机响了,他看了汉显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真实email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平头网论坛

GMT+8, 2025-2-23 01:42 , Processed in 0.13723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