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头网论坛

 找回密码
 真实email注册
搜索
查看: 4117|回复: 1

一把木椅一个包 七旬剃头匠走村串户六十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把木椅一个包 走村串户六十年
    七旬剃头匠 扮靓数万人
    核心提示>>
    南安市美林街道梧山村今年77岁的王玉振老人,16岁开始随当地的师傅学理发,做了60多年的乡村理发师。他挑着18岁时买的木头椅子,走村串户。在他的一双巧手下,数万人变得容光焕发。
    在街头不断涌现的现代时尚美发店的冲击下,生意虽已大不如前,但王玉振仍然固守着属于自己也属于老顾客们的天地。春节快到了,他的生意又热闹了起来。


    山村戏台下
    老顾客等着老师傅
    挑着剃头的担子,悠长的吆喝声,理发师傅走街串巷的画面对都市的人们来说只有怀旧电影里才有。
    近日,记者在梧山村普济堂的戏台下,见到了正在为老年人理发的王玉振。一个装有推子、剃刀、镜子、梳子、剪刀的工具包,以及开水瓶、椅子和一个由篮球改装而来的“水桶”,就是王玉振的全部理发家当。王玉振说,虽然有了电剪和电吹风等现代工具,但是他还是习惯用推子和剃刀。剃刀是修面的专用工具,在现代美发店里,已经很难见到了。
    老顾客老王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老人理发是个问题,街上理发店的年轻理发师嫌为老人剃头刮胡子不赚钱、不干净,大多不愿意为他们服务,而且价格又贵,因此走村串户的理发师王玉振就成了他们的期盼。
    王玉振说,他就经营普通的理发、掏耳、刮胡子,不经营烫发、染发,理一个头是四元。
    三担稻谷换木椅
    最多一天理发40人
    对老人而言,那把从出师时就陪伴他的理发木椅,承载着属于他的光荣岁月,坐在上面的顾客更像是他的朋友,而非简单的生意。
    趁着空闲,王玉振老人和记者聊起了他的理发史。
    他说,16岁那年,他经人介绍,和一个理发师学手艺,当时能学这门手艺已经很不错了,儿时玩伴还羡慕了很久。18岁那年,他离开师傅,开始独自走村串户为乡亲们理发。当时理一个头发,小孩是五分,大人是一角,有的顾客家里没钱,就拿鸡蛋来抵,一个鸡蛋五分,他靠着这理发收入来养家糊口。王玉振说,60多年来,他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理40多个头。具体为多少人服务过,他也数不过来了,恐怕有好几万人。
    王玉振一生都与理发这个行当分不开,让他很满足的是,以前经常会遇到一家三代都找自己理发的事。岁月的流逝依然让他感到无奈,一些相熟的老顾客很久不来了,他总在心里惦记着,但最后往往打探到的是他们已经离世的消息。
    王玉振老人指着一张木制理发椅告诉记者,这椅子是他18岁时买的。当时家里没钱,他挑了300斤稻谷卖了24元,揣着这24元徒步二十几公里到泉州市区打锡街买了这张椅子,然后又挑着回家。从此以后,他一头挑着这理发椅,一头挑着工具袋,走村串户为群众理发。由于手艺精湛,加上当时理发师傅不多,他的生意在那个年代还是很不错的。
    村里老人的需要
    让他坚持六十年
    当年流行的发型,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已变得“老土”,不变的是老理发师和他的顾客们对生活的执著,与往昔的记忆。
    王玉振为什么能坚守这个行业60年?他说:“村里的老人需要我啊!”
    “现在的美发店里名目繁多,简单理个头要十几元,远不如老王的理发摊自在、实惠。”今年已经70多岁的顾客陈先生说,村里的老人和小孩都喜欢让他理发,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能在这里找到轻松和自在。
    陈先生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连个饭都吃不饱,理发就被看成是奢侈消费。当时理一次发很便宜,小孩只要五分钱,有的人家里穷,只好拿出鸡蛋或者稻谷来当做理发费,而王玉振也不会计较太多,照样收下。
    那时候,老百姓不会考虑什么发型,剪短就行。发型很简单,中规中矩,男的干部、学者大多数是三七开或者大背头,老百姓就理个平头;女的绝大部分是留长发梳辫子,红头绳配粗粗的麻花辫,是当时最时髦的发型。当时洗头用的是肥皂碱水,洗干净就好,会不会伤头发倒没人考虑。
    时尚发型做不来
    豁达剃头匠笑对夕阳
    发型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发达程度,折射出了时代的进步。
    王玉振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发型经历了多次变化,老百姓对头发的审美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如今,人们到发廊不仅仅只为了把头发剪短,而是享受美发、护发、按摩等多层次服务。对发型提出了更高要求。上世纪80年代,发廊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店面越来越漂亮、豪华。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物质充裕后市民对美的追求,对时尚的喜好。“我这个剃头匠已赶不上潮流了”。
    王玉振说,他书读的不多,无法跟上时代变化对理发的需求,只能为村里老人和小孩理些简单的发型,生意已经不如以前了,好的时候一天有十来个人来理发,大部分时间,一天只有三四个,甚至没有,每月收入很微薄,仅够补贴点家用,但他还是很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4 16: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一把木椅一个包 七旬剃头匠走村串户六十年

好纪实!如果再拍下刮胡子的情景就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真实email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平头网论坛

GMT+8, 2025-2-23 00:59 , Processed in 0.1367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